《斯通纳》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威廉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5年。小说以密苏里大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名为威廉·斯通纳的平凡人的一生:他19岁进入密苏里大学,后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再后来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最后在1956年死亡。
斯通纳的一生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充满波折。他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人生轨迹悄然改变。大学毕业后,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29岁博士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教师,任教于密苏里州的某一大学。然而,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事业上,他因坚守学术标准而与院长劳曼克丝决裂,受到打压;婚姻中,妻子以冷漠方式与他决裂,并禁止女儿与他交流;爱情上,他遇到了真心爱的女人,却因外界干涉而不得不放弃。尽管如此,斯通纳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与教育的热爱,他像守护石柱般坚守着内心的价值。在斯通纳看来,大学和教师职业如同密苏里大学校园中那五根历经战火仍屹立不倒的石柱,象征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抗争。
作者约翰·威廉斯通过平行叙事手法,将斯通纳的一生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既遵循西方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原则,又刻意使文本时间与自然顺序严格一致。小说开篇即预设了斯通纳惨淡的命运结局,但叙事重点却在于展现他在可选择的范围内,依据不可更改的性格做出的艰难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导向失败的人生。这种描写手法突出了斯通纳命运的不可违抗以及抗争的徒劳,却也彰显了他作为勇者的不屈精神。
《斯通纳》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命运的小说,更是一部探究历史洪流中人性冲突、溃败与幸存的文学经典。它唤醒读者对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思考,让人铭记自己是什么人、选择成为什么人,以及正在从事之事的重要意义。正如书中所述:“你必须牢记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斯通纳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并不完美,但追求自我完整的过程本身即是值得的。
自出版以来,《斯通纳》凭借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叙事技巧和真实的人物塑造,赢得了广泛赞誉。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曾评论道:“当我称之为‘绝佳’,我的意思是它们(《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已经超越了各自类型范围内的评价标准。”这部小说不仅适合文学爱好者品读,更值得每一个在平凡生活中寻找意义的人深思。